网站首页  |  微博 提交
快速导航

武学文化martial arts culture

太极之光:一位大学教授的布道之路

太极之光:一位大学教授的布道之路


——对话“太极名家”赵为民
2014年09月03日  来源:生活日报:1、http://shrb.qlwb.com.cn/shrb/content/20140903/ArticelT10002JQ.htm

  

赵为民老师在给学生们上太极拳课。


赵为民老师在给学生们上太极拳课。


赵为民老师在练武。

记者:赵老师,您好!我们早听说您作为太极名家、大学教授在学校和社会上积极传播太极文化的事,对您这种执着和无私的精神深感钦佩。《大学城周刊》作为《生活日报》新增的一份专门面对大学生、弘扬人文精神的报纸,我们的读者对此也非常感兴趣,作为太极文化的布道者,您能否将您自己的思考给我们的青年读者介绍一下?
  赵为民:您好!首先我不敢以太极文化的布道者自居,我只是一个很幸运地学习了太极并且愿意为太极文化的传承做贡献的志愿者。从接触太极拳至今已经近30年了,太极拳的精华并不只是在格斗的技术上,更多是太极拳中所蕴含的文化和精神,这些精神文化里,既有儒家的中庸之道,也有墨家的侠义精神,还有传统武术练习中必备的吃苦耐劳的精神!
  我80年代开始习武,尤其是在跟随李恩久老师以后,让我真正领略了太极的魅力。1991年开始在学院里推广太极拳,在这段时间里也见证了我们国家的发展。现在的年轻人很浮躁,能够静下心来研究中国文化的很少!
  近些年来,中国传统文化复兴的声音越来越高,我也觉得这25年来坚持推广太极文化是值得的!看着学院里的孩子们练习太极拳我很开心,看着他们从中受益,走到社会上以后能够获得更广阔的发展。太极拳中的最高意境是“禅”,这里包含了很多反思和顿悟,在追求“忘我”的境界中却又做到了“有我”,就是让人瞬间觉悟自己,从“我”的束缚中解放出来,矛盾消融,烦恼归于虚空,投入但不迷失,执着又不舍自在。以自我为中心的人生是颠倒与烦恼的人生,而忘我的人生是享受与欣赏的人生。万般能为皆小术,惟有觉悟是大道。 
  这种境界下的价值观对年轻人将来在人生道路上做出正确抉择是非常重要的!我希望能够有更多的人来学习太极,这也是我推广太极最简单的目标。很多人对太极的了解有偏差,所以我们必须要走出去推广传播,这个过程中我自己也在跟别人学习交流。作为一种文化的传承,我也要小心谨慎,不能迷失在名利之中,太极文化是很严谨的,绝不能马马虎虎地去做,老祖宗留下来的这些东西绝非表面那么简单,需要我们几代人真正地扎进去用心去钻研才能得到其中的奥妙。这也正是吸引我这么多年,仍然乐在其中的原因!
  记者:赵老师,按照我们的粗浅认识,太极文化应当是我们民族文化的起源。一提到太极,大家总想到太极八卦,也就是周易文化,太极拳与太极文化以及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怎样的关系?它们有什么相同或不同?听说您的教学也从《弟子规》和儒家礼仪教起,这肯定有您的深思熟虑,对这些疑问,您能否谈谈?
  赵为民:太极代表了一个初始到终结的过程。在《系辞》中曾讲过:“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而太极拳的一些招法也是根据这个规律而生的。无极生太极,无极也就是天地初始的状态,浑沌不分,模糊不清,没有开头也没有终点,而无极演变成太极之后,万物进入了一个周而复始的循环之中,清气上升,浊气下降,便逐渐分开,各自有了各自的位置分配,以及正常不变的运行规律,这样即称为“太极”:“太”者“大”也;极者,尽也。意义为宇宙间的发展、演变等,已经大到极点而能小,小到极点而能大,物极必反,这种变化称为太极。
  《周易》的核心思想就是“阴阳相济”,与太极中的“刚柔相济”有异曲同工之妙,刚柔也对应着阴阳。太极拳就是依据这种既对立又统一、阴阳相济、阴阳互生的思想来构建拳术理论的,经过后期的反复演练形成了太极拳非圆即弧、非顺即逆、刚柔相济、开合相寓、虚实相生、快慢相间、轻沉兼备、内外兼练、对立平衡、八面支撑等一整套拳理拳法。在太极拳中也有“上承老子”一说,老子曾说过: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法自然”意为“道即自然”,正是一种回归本源,崇尚自然的境界。
  跟我学拳的学生们,我都要求他们去读《弟子规》。学习太极拳的第一课,也是先教他们基本的太极礼仪。太极拳讲究一个“中正”,大意是保持自己行得正站得直才能屹立不倒!拳法上要站得住,道德上也更要站得住!先学会以礼待人,才能在江湖上行走。《弟子规》中有一句是“首孝弟,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古人对道德的要求也是很高的。每天早晨起来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读《弟子规》,每天晚上睡觉前我也要读一遍,很多让我在平时生活中困惑的问题,在《弟子规》中都找到了答案。《弟子规》中有100件事,道理都很简单,但是真正做到不容易!我希望跟我学拳的孩子们或者朋友们都不仅仅是学到了拳法,更希望他们能够学到做人的道理,感受到这种技法与修德结合的快乐!
  记者:您作为陈氏太极的传人,能否就太极拳和太极文化的形成简单地给我们做一介绍?此外,我发现您博客上对佛学、道家理论皆有涉猎,如谈禅、说人生意义和境界的文字等。我们知道中国文化是儒释道的文化,作为太极名家,您的精神构成中哪一家的成分更重?或者说,您今天的道德伦理和价值观念是如何形成的?
  赵为民:有人认为太极拳属于道家,所以部分民间传说认为太极拳是宗师张三丰开创的,但实际上太极拳包含了道儒两家的精华,而拳法则是陈家沟的陈长兴前辈创立雏形的。后来通过几代人的努力,慢慢形成了陈氏太极拳的一套拳法和理论,而杨露婵在陈家沟学拳之后,通过与自己以前所学的武术结合,创造了杨式太极拳。
  关于太极文化的发展,要追溯到上古时期了,中华始祖部落之一的伏羲氏族发明创造了太极文化的经典“太极图”,以此来模仿宇宙的根源和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伏羲太极图是“伏羲氏易经”的精髓。而人文始祖黄帝又根据太极原理,对中华文化进行了一次全面的发展与创造,使得中华文化进入一个新的高峰。在百家争鸣时期,老子更是留下了经典文著《道德经》,将中华太极文化完美地用文字阐述出来!以追求“道”来寻求与自然和谐的处世之道。而同样在3100年前,周文王姬昌也在伏羲易经的基础上发展了周易,使得太极文化中的形象数理思维进一步发展!圣人孔子在晚年对“周易”进行研究,后根据弟子记录而形成“易传”。宋朝时期,随着道教的转变和再度崛起,易学研究进入了鼎盛时期,渐渐出现儒、释、道三教合流,将易学应用于性命修炼之术,为太极拳的产生奠定了技术理论基础。
  练习太极拳首先要明太极拳的理。太极的概念很大,是中国传统哲学的范畴。而太极拳的范畴也很大,现在很多不是太极拳的练习方法、观念,也都放到了太极拳这个概念中来,显得有些混乱。
  我认为,太极拳特指由道家思想和儒家思想为主,在漫长的历史中演化而形成的武术拳种。王宗岳《太极拳论》中的思想是符合《易经》的“一阴一阳之谓道”的思想,具有深厚的哲学和文化的背景。我信奉“道法自然”一说。
  老子认为,“道”虽是生长万物的,却是无目的、无意识的,它“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即不把万物据为己有,不夸耀自己的功劳,不主宰和支配万物,而是听任万物自然而然发展着。太极文化有它独特的含蓄,不张扬,你看重在文化上的建树还是现实里拥有多少财富?我想要的是文化上的建树。
  上世纪80年代,我学拳最初的目的是强身健体,在年轻时也曾轻狂过,跑去找别人挑战,方知道山外有山,人外有人。曾记得一位太极拳的前辈有一句玩笑话,“我一辈子没有败绩,因为我从来不和别人比”,但是这句话在后来对我影响很大。其实太极拳不是让人争强好胜的技法,我们应该静下心来研究它的阴阳变化、平衡和谐的奥妙所在,陈式洪派太极拳宗师洪均生先生师从陈式太极十七代宗师陈发科先生,把几十年学拳心得写成《陈式太极拳实用拳法》巨著,对太极拳的理论和技法作了突破性的阐述,洪师爷这种孜孜不倦地研究态度也是让我坚持推广太极的精神来源之一。
  记者:那么陈氏太极与其他太极拳比较有什么特点?当然,一种文化的形成是很复杂的,您从几十年的修炼中悟到了哪些真谛?
  赵为民:我先来谈谈第一个问题,陈式太极拳的特点;太极拳在整个运动过程中自始至终都贯串着“阴阳”和“虚实”,这在太极拳动作上表现为每个拳式都具有“开与合”、“圆与方”、“卷与放”、“虚与实”、“轻与沉”、“柔与刚”、“慢与快”,并在动作中有左右、上下、里外、大小和进退等对立统一的独特形式。这是构成太极拳的基本原则。
  陈式太极拳不仅在外形上是独特的,而且在内功上也有其特殊的要求。练太极拳时,首先要用意不用拙力,所以太极拳在内是意气运动,在外则是神气鼓荡运动,也就是说既要练意,又要练气。这种意气运动的特点是太极拳的精华所在,并统领着太极拳的其他各种特点。
  此外,练太极拳时全身放长和顺逆缠丝相互变换之下,动作要求表现出能柔能刚,且富弹性。它的动态,要求一动全动,节节贯串,相连不断,一气呵成。它的速度,要求有慢有快,快慢相间。它的力量,要求有柔有刚,刚柔相济。它的立身与动作,要求中正不偏,虚中有实、实中有虚和开中寓合、合中寓开。具备了这些条件,太极拳才能充分发挥它的特殊作用。
  在体育保健上,不仅能增强运动器官与内脏器官,并能锻炼和增强意识的指挥能力,亦即“用意不用力”的能力,可以顺利地指挥着气活跃于全身。这样就既练了气,也练了意,意气相互增长与强旺,身体自然强壮。同样,在技击上也有其独特的作用:可以以轻制重,以慢制快,克制自然,并掌握自然,动作起来可以一动全动,“周身一家”,达到知己知彼和知机知势的懂劲功夫。根据前辈的论述陈式太极拳具有以下八个特点:
  第一特点 大脑支配下的意气运动
  第二特点 身肢放长的弹性运动
  第三特点 顺逆缠丝的螺旋运动
  第四特点 立身中正、上下相随的虚实运动 
  第五特点 腰脊带头、内外相合的节节贯串运动 
  第六特点 相连不断、滔滔不绝的一气呵成运动 
  第七特点 从柔到刚、从刚到柔的刚柔相济运动 
  第八特点 从慢到快、从快到慢的快慢相间运动
  再来说说我这些年修习太极拳的一些感悟;太极拳又被称为“哲拳”,是荟萃了诸多学科和民族文化的精华而逐渐发展、完善起来的优秀运动项目。
  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修习太极拳,一、武技方面,二、哲理方面,三、养生方面。
  一、武技方面,太极拳是一种武术,它是以攻防动作为素材的运动,每个动作都有攻防的含义,不同于简单的机械性的周期性运动,也不同于相对静止的纯气功式运动。
  二、哲理方面,太极拳吸纳中国古代的太极理论,对立双方在不停地运动中,保持平衡,逐步形成具有深刻哲理性、充满辩证思想的独特运动理论。中医理论认为,阴阳平衡,人就健康;阴阳失调,人就会生病;阴阳分离,人就会死亡。太极拳的动作和技术要求,都是遵循这一理论设计的。
  三、养生方面,太极拳吸收了我国古代养生法中的精华,例如:导引法、吐纳法、道家的“性命双修、养气养形术”,拳家的“易筋经”,特别是传统医学中调整阴阳平衡的导引吐纳之术,使太极拳符合医学养生保健的要求。
  融武术、哲理、医学、养生及其他理论精华于一身的太极拳,形成了“以功为本,以养为主,以拳为母”的整体锻炼方法,它和其他运动项目最根本的区别就是:绝大多数运动都是消耗能量的运动,而太极拳则是补充能量的运动,或者说,太极拳是以最小的消耗去补充最大能量的运动。它不追求更高、更快、更强,而是要求柔和、缓慢、安舒、自然,不要勉强,不要用拙力,不要强行超越生理极限,要顺其自然。
  从健康的角度看,太极拳不过是通过训练,教会人们随时保持平和的心态,最佳生理状态、最佳呼吸方法和最佳用脑的方法。只要你学会了这种方法,并且能够在日常的工作、学习、生活中保持,你就进入了太极拳家所说的“无时不太极,无处不太极”的境界了,你也将从中获得健康。
  太极拳作为一种运动项目,是最具有群众性、普及性、人人可练的健康运动;太极拳作为一种功法——太极功夫,集拳法、功法、养生法于一身,具有科学、全面的保健功能;太极拳作为一种运动艺术,品位高雅,具有丰富的美学内涵,集保健性和艺术性于一身,疾缓相间、刚柔相济、姿势优美、潇洒大方,千变万化,给人美的享受;太极拳作为一门学问,内容博大精深,为爱好者提供了广阔的探索空间。如果你真的进入太极世界,不仅能取得强身健体的效果,而且还能领略到进入东方文化意境的乐趣。因此我也希望有更多的人对太极拳有正确的认识,尽早加入到太极拳修习的行列中来!
  记者:您如何评价今天的太极文化热?它与传统文化的复兴是什么关系?您如何理解和认识“复兴”的含义?
  赵为民:随着近十年来,政府不断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和习主席提出的“实现中国梦”,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人越来越多,太极拳的学员数量也与日俱增,这是好事。一人为人,二人为从,三人为众,大部分人还是“人从众”的心理,真正肯静下心来研究太极文化的人还是少数。太极拳的魅力,已吸引了整个世界。许多国内外有识之士,入迷于太极拳已不单单限于学拳健身,而且从中探索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太极文化热至少让更多人接触和了解了太极,这只是一个开始,形成了良好的氛围以后,相信会有更多有缘人来学习并钻研太极。
  太极拳是我国绚烂传统文化宝库中的一个小小组成部分,同时它也凝聚了中国各家流派文化中的精华,比如道家,儒家。太极文化覆盖了中国传统哲学、中国传统养生学、中国传统医学、中国传统美学等多个领域,并将其与格斗技法相结合,因此太极拳是中国几千年灿烂文化的结晶,这话绝不为过。所以太极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复兴是荣辱与共的,当一种传统文化真正大行其道的时候,其他传统文化复兴的日子也不远了。
  我认为,当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价值观真正融入到我们现代人的价值观中时,才算得上是真正的“复兴”。近几十年,我们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很多,西方文化中的精细严谨和竞争哲学对那个时代的我们影响很大,但它们也有解决不了的问题,而我们中华的合作文化、礼让文化却可以换得“退一步海阔天空”的效果。只有这些文化的精髓真正被运用,真正重新融入我们的血液中,才可以算的上真正的复兴!
  记者:近百年来,中华文明遭遇到前所未有的数次劫难,从五四到文革,在社会变革的思潮背景上,革命的潮流汪洋恣肆,泥沙俱下,几乎断送了我们的文化命脉。但人类社会的文明总有它的普遍价值体认,就此而论,包括国家层面的提倡和个体层面的努力其意义在哪里?是否应当有引起我们关注的问题?
  赵为民:文化的发展过程也如同太极图运行的过程。不论是发展也好劫难也罢,肯定是相应相生的,当一种文明或者文化发展到鼎盛的时候,会因为种种原因而衰落,当衰落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也会再次发展并崛起,这个道理和太极的阴阳图是相对应的,只有这样才可以保持生生不息。一种文化的诞生注定要经历众多磨难和考验,对于这些磨难,我的观点是从容对待即可,做好我们可以做的就够了,自然规律是我们无法打破的,急功近利必然无法得到好的结果。
  在我们当前社会下,中国传统文化应该是在低谷里徘徊,而“中国梦”的目标正像一缕曙光展现在人们眼前,给传统文化的复兴带来了一线希望。我个人是太极文化的忠实推广者,我周围也有一批热爱太极文化的人,我相信像我们这样的小团体在全国有很多!只要这些文化的传承者们坚持推广,不急功近利,就是为保留文化火种做了很大的贡献。只有这些小众的团体保留住了火种,才可以在适当的时机下引导大众来点燃传统文化复兴的大火。
  传统文化的推广是一件很辛苦的事,需要有坚定的决绝和意志,比如太极拳,太极拳的基本功是很强的。如今很多年轻人比较浮躁,缺乏谦虚谨慎的态度,这与中国武术讲究的“苦练”精神是不符的。结果,就是导致了很多空有套路没有内涵的现象,而这种现象又不断打击着国人对太极拳的信心,这种恶性循环对太极文化的推广是极为不利的!这种现象不仅出现在太极拳上,在其他武术,甚至书法,文学上都有,属于市场经济带来的一种负面影响,只有国家带头开始对相关文化作出严格规定和推广制度,才能让真正的文化呈现到大众面前!
  记者:我们不止一次看到相关人物对太极文化的推动,李连杰有“太极大业”之说,马云有热衷太极文化的行动,但您却清醒地认同太极文化不是廉价商品的说法。可以看出来,您一面热血沸腾,一面又保持着一位名家的谨慎。您能就这一点谈谈内心的纠结吗?
  赵为民:我推广太极拳,是因为深深迷恋太极文化的魅力。我相信一句话,爱好不能当作谋生工具,想要触碰到深层的瑰宝,必然要劈开世俗的诱惑,沉下心来,潜心研究。齐白石大师曾说过:“书画,寂寞之道也”,我想研究太极也是如此。在太极拳之外,我在山东省劳动技术学院经济管理系任教,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了副教授职称。推广太极拳完全是兴趣使然,更是一种责任,我从来不以名家自居,1991年开始推广太极拳,学员们也拿到过很多金牌,这些成绩,固然是对我的回报,但我觉得学生们的健康成长才是我最大的心愿。年轻的时候,我也见过江湖上的武家比武,但这不是我想要的,我希望看到的是学院的孩子们通过学习太极拳而学会做人的道理,从中受益。比如我的学生宋亚汝,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学太极,来省劳技不后悔》,让我非常感动。
  在外面,有很多人通过推广太极拳赚到了很多钱,有的是有真才实学的大师,有的是有头脑的文化商人。但这不是我的目标,所以对我没有太大诱惑,太极之道和治学之道一样,只有耐得住寂寞才可以。只是在当前社会下,一个人静静地练武已经不适合推广了,多年的实践证明,太极拳以社团的形式推广是最好的方式之一,朋友之间有共同的话题,可以互相吸引来一起练习和提高。只有经得住诱惑,耐得住寂寞,才能静下心来研究太极,洪老先生留下的巨著我还没能更深入地研究,有的时候一个动作就要研究几个月,过一段时间以后再看又有新的体会与收获,再把这些体会分享给学员们。名利场上的繁华光鲜亮丽,但会让人迷失心窍,无法再静心治拳。我尚且不敢以名家自居,我的学员们也是自愿聚集过来的,我觉得目前的状态挺好!
  2、http://shrb.qlwb.com.cn/shrb/content/20140903/ArticelT12002JQ.htm

左起毕金环、魏宁、赵为民、代晓刚

 

学院运动会,五百人武术段位太极拳表演

□记者 马记
 通讯员 孟业丛 马晓康   

  (上接11版)
  记者:任何好的东西都是靠热心人推动,才发挥积极作用的。您推动山东劳动职业技术学院开设太极拳修心课程、推动太极拳参与社会公益表演、免费招收校内外学员,不论年龄、性别、职业等,有点孔子“有教无类”的大教育家的做派,对此,您自己有什么计划?
  赵为民:1、为学院武术协会编制适合高职学生的两至三年的武术太极拳教学计划,教学大纲从武术基本功(武术段位制——趣味武术)开始,系统学习武术段位制陈式太极拳段位制套路或者自卫防身术以及传统武术太极拳套路技法,使每位学员都能通过考核,拿到中国武术段位三段证书,比较优秀者可以参加省级、国家级武术太极拳比赛,取得优异成绩,比如原协会成员金鑫训练两年即获得全省及全国比赛的金牌,魏宁参加协会训练获得山东省太极拳锦标赛陈氏太极拳第一名、女子太极推手48公斤级第一名(保持五年连续第一名),董震在协会训练两年获得国际太极拳交流大会杨氏太极拳第一名、男子太极推手亚军,毕金环训练两年获得全国武术太极拳大赛女子太极推手48公斤级第一名。原来都是我自己随时根据情况设计调整教学内容,我想通过编制教学计划与教学大纲,能够更加长久系统规范地传播推广太极文化。
  2、根据以上编写的武术太极教学大纲编写武术协会指导教材,录制武术协会太极拳的教学视频光盘,这样能够比较完整系统、规范地传承太极文化。
  3、适当时候成立武术协会武术太极拳表演示范团。
  4、优化网站和博客,为太极拳友们提供一个更宽广的交流平台。现在是信息时代,推广太极文化也必须跟上时代的步伐,通过建立网站在网络上进行宣传。目前网站做得比较成功,但是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中国实用太极网站:http://www.shytaiji.com
  微博:http://weibo.com/zwmtaiji
  微信公众订阅号:zwmtaiji
  通过优化组合,形成紧跟时代潮流的O2O线上交流、线下传承的模式。
  记者:您能说说您的师承和您的学生吗?您的学生不但在全国太极拳比赛中多有佳绩,有的还在海外开馆授徒,那么,太极文化在健身、养生、修心等方面主要的作用表现在哪里?作为武术精华拳种,它在文化传承的链条上,其实战功能表现在什么地方?您开设的“体实用太极之魅力,探武学原古之本质”的课程想表明什么?都说我们的民族不尚武而尚文,那这么多人热爱、习练太极拳是否表明了国人新的价值取向?
  赵为民:上世纪80年代,我拜我国著名太极拳家李恩久先生(李恩久先生师承陈氏洪派太极拳大师洪均生师爷)为师,系统地学习各派太极拳法、太极推手技法等,也曾经跟济南著名杨氏太极拳大师郝明之先生学习过杨式太极拳。这期间,很多地方也得益于师兄弟们的指点。这20年来,我的学生也很多,拿到金牌的学员也不少。
  比如我的儿子赵建伟,从小就跟我学习太极剑、太极刀以及太极拳等,2011年,他在第六届焦作国际太极拳交流大赛上,获得了男子B组传统陈式太极拳金奖和男子B组传统太极器械金奖。如今他已是山东中医药大学的一名学生,我非常希望将来他能够把太极文化和中医结合起来。
  比如张文磊,在2005年的时候就在济南高校武术交流大会上获得了陈氏太极拳传统套路第一名。如今,他在芬兰推广太极拳,并且做得很成功,太极拳不仅让他融入了当地的社会,也带来了相当的财富,同时他还带回了芬兰和日本的太极拳爱好者来学院和我们交流太极心得。把学到的太极文化,应用并推广到海外,作为老师我觉得很欣慰!
  比如魏宁,从2006年开始参加比赛,上来就在山东省的比赛中获得了金牌,到2013年,几乎每年的比赛她都会来参加,而且每次都会拿到金牌。太极拳是武术中的养生拳术,是在传统养生法“导引术”和“吐纳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独特健身运动,主张“以意导气,以气运身”,太极拳要意识、呼吸和动作密切结合,“练意、练气、练身”内外统一的内功拳运动,“始而意动,继而内动,再之外动”,并形成刚柔相济,快慢有节、蓄发互变,以内劲为统驭的独特拳法。在实战中,太极拳很少主动进攻,多是以防守和控制对手的进攻为主,并不以伤人为目的。
  不尚武而尚文,其实并不是这样,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有尚武的习俗,太极文化中有我们民族特有的含蓄,不张扬。温家宝总理带头练太极拳,引起的太极热潮对发扬太极文化是一件好事,也代表了国人对追求中国文化和身体健康的重视程度提高!
  记者:您多年来对太极文化的传播矢志不渝、居功至伟,那您设想过在全媒体时代如何更好地推广太极拳和传播太极文化吗?李连杰曾说,在他所设想的推广方式中,将把太极拳分为“太极禅”和“太极竞赛”两种方式,前一种瞄准的是高端市场,提倡的是一种生活态度,“正如人们一提起瑜珈就能想到白领阶层一样”;“太极竞赛”的目标人群则是年轻人,“我希望把太极拳发展成为一个有国际规则的有序竞赛,将它包装得更时尚,更酷,这样才能吸引年轻人来参与”。对此,您是怎么想的?
  赵为民:我认为在当下的时代,太极拳适合同时走三条路;
  1.完全按照传统的方式传承太极,老祖宗留下来的东西有留下来的道理,太极文化中,苦练等必不可少的过程也是一部分,不能省略。这就像学习专业课程一样,必须要经历常人没有经历过的艰苦训练才能学到真谛。而这一批人,也是为太极保留纯正火种的传承者。
  2.按照中国武术段位制来推广传承太极拳,五元六段的方式教学,更加地体统规范,通过单打、对练、拆招,也是还原武术本质的训练方法,相信也能很快受到年轻人的喜爱。
  3.与现代化社会结合的时尚太极。经过一些商业包装,去除掉一些古老又费时的流程,修改为迎合现代人生活节奏的健身太极拳,主要以健身养生为主。受众面虽然大,但是真正领悟太极真谛的人却很少,适合大幅度推广,但是要注意,可能会造成别人对太极拳的进一步曲解。在这方面做得比较突出的,比如最美太极女子——马畅,她把hip-hop歌舞和太极结合了起来,形成一种新的时尚元素,可惜天妒红颜,马畅在一场车祸中离开了人世。但她对太极文化的这种贡献是一个突破,对以后推广太极文化的新模式做了开路先锋。
  对于“太极禅”的思路,我非常赞同。这种生活态度也正是古人所追求的境界,以传递健康和快乐为宗旨,倡导人们以阴阳的角度看待人生,找到身心的平衡。同时,他们也建立了云手系统和太极FIT,将现代健身与太极相结合,有助于让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的人快速掌握太极的基本知识。
  对于“太极竞赛”,能够形成有国际规则的有序竞赛固然是好事,但是我更希望能够结合传统太极文化来学拳,而不是变成普通商业包装的竞赛,导致选手们争胜心过强,而失去了太极文化的意义。
  记者:浏览您的博客,发现您是太极文化、中华传统文化的自觉传承者,这么多年来,您在学习、修炼武术的过程中不断开悟,境界日臻上进,终成太极名家。近年您又把一部分精力放在太极文化的传播上,自家的儿子也是年轻的太极拳王,周围团结着一大批太极爱好者,其中不乏武术才俊,将来必将给师门带来荣耀。我们想知道的是,除了电视、报纸、网络上已经公开的一些内容,您为此还做了哪些工作?不妨敞开给我们说说。
  赵为民:按照教育部关于传统文化进校园的指导精神,建议学院将太极拳的教学列入学院的正式教学计划,全面规范、科学、体统、长久的教授太极拳,用规则制度把太极拳这一优秀的传统文化长久地留在学院,成为学院的特色校园文化。
  摸索、探讨太极拳的武学本质,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还原太极拳的搏击本质。太极拳内有很多只可意会无法言传的东西,需要面对面教学再加上学员自身的感悟才可以,两者缺一不可,也注定了要学好太极拳,肯定离不开老师指导,更离不开自己的苦练。另外我非常希望太极文化能够与中医结合起来,尤其是太极拳里对经络的那种理解,我至今还没弄透彻。在洪老的书中,太极拳的每个动作都对应着人体上的某些经络,可惜如今我也是一知半解,所以我让儿子建伟去学习中医,如果中医能够和太极拳结合起来,是否能够打开太极拳与经络之间的秘密呢?那时候,是否能够让人们对太极拳的认识有一个新的层次?
  记者:还是要说到李连杰,按他的设想,太极拳产业是一个包含了太极拳博物馆、论坛、电影出版业甚至太极拳祭祖等内容的庞大项目,是一个完整的产业模式。此外,李连杰还表示,还将尽最大努力在中国青少年中推广太极拳的学习,“青少年必须有根,中华文化的根,太极拳的仪式、服装等等都将转化成一个文化符号,一定会让孩子们牢牢记住。”这些设想没什么不妥,很现代,很商业,这与您拒绝把太极文化当做廉价商品的理念有何异同?当廉价的商品不好,当不廉价的商品就好吗?既然太极文化是文化,文化、商品、文化商品与商品文化有什么区别?弘扬太极文化的正路在哪里?
  赵为民:首先,对于廉价的定义在这里是不合适的。文化的价值体现在它的意义和效果上,而不是在价格上。所以廉价商品好与不好的意义并不大,真正的意义在于太极文化能否被完整地传承,能否被更好地推广。李连杰的太极拳产业设想我是非常赞同的,我想这是很多太极拳传承者所希望的,只有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产业模式,太极拳的传承才能走向正规化和再次统一,太极文化的学术理论也会在竞争中获得进一步提升!
  我认为文化是一种无形的精神财富,是只能通过精神交流才可以得到传承的,能否传承到某种文化与“人”有关。商品则只需要通过交易就可以直接获得,与“人”无关。文化商品是文化的一种辅助商品,本质与商品相同,但可以用来辅助文化的传承,相对地被赋予了一些特殊意义。商品文化则是商品流通中所产生的一种文化现象,可以拓宽人们对商品使用价值的认识和理解。我认为弘扬太极文化,既应该形成完成的产业模式,但更应该在产业模式下本本分分地去传承太极文化,做到严谨认真,而不是得过且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