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微博 提交
快速导航

新闻资讯NEWS AND EVENTS

【字体:      

陈豫侠传陈式太极剑(原汁原味)

发布时间:2018-06-26 浏览次数:8331 次 来源:

    陈式太极剑是陈式太极拳系中重要的器械,历史悠久,精妙深邃,引人入胜。

       洪均生先生当年随陈发科先生学拳时,并未学习器械,常自言“宝山空手而归”来形容遗憾之情。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陈发科先生之女陈豫侠先生,联系并探望洪公,洪公知其师妹得发科公剑法真传,遂提请传授给其弟子陈式太极剑法。陈豫侠先生慷慨应允。于1983年10月来济,与洪公请教太极推手,并传授陈式太极剑法,当时洪公弟子学习者众多。可惜时间紧迫,得其精妙者少,而韩保礼先生为其中之一。


        1986年初陈豫侠先生来济为洪师爷过生日,当年的10月却因操劳不幸离世。洪师爷当时闻听很是悲伤,曾做“哭侠妹”一文悼念。韩师受师爷委派,同师兄弟五人代表师爷前去吊唁。老师谈起这位师姑奶奶如此早世,也常唉叹不已。

       此剑法为陈家的早期剑法,现在的社会上所传的都是有所改动的。应是陈豫侠先生幼年时所学,并已精熟。后期发科公传授有所改变。但豫侠先生保持了剑法的原始状态,未再改动。

       豫侠先生曾在《武林》杂志连载发表陈式太极剑法,并详细解说,可谓以金针度人。

       学此剑非得有几年的太极拳功底,没有内劲,不会转动腰裆,就无法表现出其刚柔相济、柔中寓刚、缠绕回旋、节节贯穿、相连不断的要领。要让剑与身合为一体,把剑看做是手臂的延长。其中的刺、劈、撩、挂、点、抹等等剑法都要以腰裆带动,非此则无法应用。

       现在济南洪均生公所传弟子中演练剑法皆是陈豫侠先生所传,赵为民先生是记录到这套剑法传承谱中的不多的传人之一。

 

        陈豫侠(1924年—1986年):祖籍河南温县陈家沟,陈式太极拳一代宗师陈发科之女,其父取名豫侠,实希望女儿能成为河南籍一侠女,8岁从父练拳,天性纯厚、谦虚。拳法酷似陈发科公,剑法尽得发科公之精妙。

     洪均生先生为陈豫侠《陈氏太极剑》一书题序

       我国的武坛犹如百花园地,各有它的独特风格。倘若把太极拳比作菊花,它同样有许多不同的形式。每个拳种各有其长短器械套路,正如花有不同的瓣、叶,不同的色、香。陈氏太极拳除流传的一、二路架式外,还有长器械的杆子、枪、棍、大刀,短兵器的单、双刀及单、双剑等等套路。可以说,虽是一个拳种,同样万紫千红,而陈氏太极剑则更为学者所喜爱。
       陈氏十八代陈豫侠系著名老拳师陈福生(名发科)先生之女。自七岁起,便从父学艺。勤苦用功,每天练架二、三十趟。我常赞美她的身法、手法柔圆之处,酷似我师。而为人忠诚谦谨,更保持着乃父家风。
陈氏太极拳不但是陈氏的传家之宝,也是国家“瑰宝”之一。我们有责任继承和发展它,使它为人民大众的健康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为了满足济南拳友们的要求,一九八三年十月,曾邀请师妹豫侠来济,传授陈氏太极剑法。豫侠每日教剑多至八小时,晚间仍然钻研拳、剑理论。拳友们和我一致赞佩她那诲人不倦和刻苦钻研的精神。观看六旬老人的灵敏身法、细微手法和矫健步法,宛如再度沐浴于陈师的春风化雨之中。
        今由豫侠亲演,并和其爱人史栋华共同将这套剑的动作详细说明,整理成篇,不仅为广大剑术爱好者提供了学习资料,更使这一宝贵文化遗产得以保存、传播,为振兴中华武术作出贡献。
       豫侠夫妇,嘱我文前向读者作一简介。至于学习成效如何,还须按照陈师教诲:“学练任何技艺,必须严格遵照规矩,学对、练熟、练细、练精,趁热打铁,才能成功。”谨撰写此文,以飨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