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华武术博大精深,我们要把祖先创造的武学文化传承下去,可是怎么传承?传承什么呢?值得深思,武学的传承我认为不仅仅是技法的传承、更重要的是武学精神的传承,陈太极拳拳实用拳法宗师洪均生先生除了传下来一路、二路实用拳法,更重要的是传承了一种精神-均生精神,今天就将均生精神之一“三不一无(洪均生先生写的[三不歌])”摘录下来,供大家体悟!

三不歌并序 --洪均生
一九八八年十月,有日本别府市太极拳协会会长桥本日出男率团访济。当会后回家时,桥本先生与我同车,他问之养生之道,答以“三不”。即:虽贫不忧;虽险不惧;永不生气。他欣然赞成。因戏以“三不”为题,写成五古三章。于古人以“四噫、八哀”命题之后,而以四不为题,亦可云创新否?
一、不忧
岂是儒冠误,固穷君子风。人各有真乐,原不在穷通。
我生高原上,忽落泥涂中。衣常旧且弊,食每叹釜空。
室惟哑妇伴,子女各西东。虽欲通情愫,奈何耳已聋。
食贫无烦言,两情自融融。曳尾喜自由,不羡供养丰。
二、不惧
天时有变化,炎热与酷寒。地理有变化,震地与崩山。
人事更多变,风雨飘小船。多变何足畏,全在一心安。
由中无所愧,形神自得全。祸福原相倚,生死一偶然。
不须苦忧虑,行乐且加餐。
三、不生气
世途多矛盾,不外是与非。是非理虽定,彼此更共之。
人强理则高,人微则理低。真理何从别,但看公与私。
理真便自得,较辩反多歧。内刚而外柔,动定自咸宜。
易经有古训,义莫大于随。诗书皆美味,适口沁心脾。
拳法若山水,乐此能忘疲。我有无弦琴,我有无声诗。
不需丝与竹,心平同悦怡。物我皆有情,真诚感犬鸡。
胸中养天和,百岁犹短期。
洪公的一无是:问心无愧。
作者简介:赵为民 副教授山东劳动职业技术学院经管系教研室主任、中国武术七段、中华文化传承委员会专家委员、中国武术协会百名优秀考评员,中国武术段位指导员、考评员 山东劳动职业技术学院武术协会主席 济南市长清区擒拿协会会长。致力于高校以及社会太极拳推广活动,弟子学生在省级武术太极拳锦标赛、全国武术太极拳比赛、世界传统武术锦标赛获得金牌数十枚,学院连续两年被山东省武术运动协会授予山东省武术进校园先进单位。指导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房地产经营与管理业务技能大赛,连续两年获得综合团体一等奖,行业影响力排名五十强!